首页 > 百科知识 >

颜料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古代绘画常用的颜料)

时间:

古人常以“丹青”作为绘画的代称,“丹”即朱砂、丹砂,矿物学名称辰砂;“青”即石青,矿物学名称蓝铜矿,它们都是重彩画中常用的颜料。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有大量的古代壁画、彩塑、漆器、雕刻等艺艺术品文物流传下来,这些艺术品文物中使用了大量天然的矿物颜料和动植物颜料。

一、矿物颜料

1、【朱砂】:又名辰砂、丹砂、朱嘌、马牙朱(上品朱砂),属辉闪矿类,主要成分是硫化汞,鲜红色,有时表面现铅灰色的锖色,条痕红色。

辰砂的色调为大红和朱红,是古代红色首选。在距今6000多年河姆渡遗址漆碗上使用了辰砂。秦始皇兵马俑上的红色肉色褐色等处含有辰砂。在我国魏晋南北朝后各地的石窟、寺院、殿堂壁画中大都有朱砂作颜料,颜色鲜红的上品朱砂多用于佛像嘴唇、头光、红日等处,着色面积很小,朱砂色彩亮丽沉稳,能使画面提神添彩。质次的朱砂因杂质很多,色泽较差,甚至用来打底色。辰砂稀少且昂贵,东汉后人们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辰砂,把用化学方法制造的硫化汞称为银朱、灵砂或紫粉霜,其使用也变得更加广泛。

涂朱甲骨、颜如渥丹、朱笔御批等词语均与辰砂有关。《甲骨文合集》中编号为6057的甲骨之王为涂朱甲骨的典型,即使跨越了3300余年的岁月磨砺,毫无褪色,仍光彩耀眼。著名画家李可染1962~1964年之间,偶得半斤故宫内府朱砂,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创作了《万山红遍》

2、【朱膘】:将朱砂研细兑清胶水,浮在上面色黄者为朱膘。

3、【银朱】:又叫紫粉霜,为我国古代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今用一硫化汞代替。

4、【土朱】:产在赤铁矿中,又名赭石。用赤铁矿粉涂成的红色石珠、鱼骨、兽牙等装饰品在山顶洞文化遗址中就有发现。赤铁矿在新石器时期彩陶文化中广泛应用,是构成彩陶的主色调之一。赭石颜料在中国画传统着色中是不可缺少的颜料,如敦煌第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画中的青山绿水,先赭石打底再着石绿(孔雀石),敦煌第45窟盛唐观音经变等的山水画,用赭石敷染山石。

5【黄丹】:亦称漳丹(产福建漳州)将制铅粉剩下的铅再炒制而成。

6、【石黄】:又名黄金石,黄金石之中的一二层便是好石黄。

7、【雄黄}:黄金石中被石黄色裹着的一层便是,亦有成块状不被石黄色裹的。有光泽色深者又称雄黄精。常呈暗红一桔红色,条痕浅橘红色。

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颜料中发现有雄黄和石膏组成的桔红色颜料,在西藏地区寺庙中使用雄黄作画。莫高窟西夏第310窟有雄黄和铅丹调成的红色,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红色也使用了雄黄。甘肃酒泉喀喇库图(额济纳)的壁画残片颜料中有雄黄和雌黄的混合物。

8、【雌黄}:亦生在黄金石中,成片状,像云母石,易碎。条痕鲜黄色。雌黄和雄黄经常共生在一起,犹如一对伴侣,因而得名。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保存的唐代绢画使用了雌黄颜料。在敦煌西千佛洞盛唐15窟西壁小佛的足莲座上米黄色颜料中含有雌黄,避暑山庄普宁寺壁画上一人物的黄色腰带也是用雌黄绘成。

9、【土黄】:在黄金石外层,疏松色黯有臭味的便是。土黄是颜色纯净、结构松软的褐铁矿,土黄又名黄赭石。土黄颜料的颜色从纯黄到暗黄、暗棕深至棕红色之间变化。杂质含量愈低,颜料的质量颜色愈好。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北周的壁画中均发现使用了土黄作颜料。麦积山石窟千佛廊(北周03窟)中的千佛均为淡黄色,使用的就是黄赭石,北魏127窟、193窟、04窟、北周82窟等都采用黄赭石作为黄色颜料。西安南郊发现的4座唐代壁画墓,其中初唐、中唐、盛唐壁画的黄色颜料使用了土黄。

10、【空青】:块状中空,像杨梅,产四川。

11、【扁青】:又叫大青,产云南的叫滇青,产缅甸的叫甸青。

12、【曾青】:分深浅层次,作画者喜用浅青。浅色曾青又称天青。产山西、湖北、四川、西藏。

13、【白青】:又叫碧青,比天青更浅,无光泽,产自云南、贵州、四川。

14、【沙青】:又叫佛青、回青。是从西域传来的颜料,在佛教绘画、建筑彩绘、敦煌壁画及明清佛像上多用。小颗粒状,分粗细两种。现西藏、新疆等地出产,民间把出于西藏的叫藏青。回青的色相是一种纯度很高的蓝色,具有很强的视觉穿透性,艳丽而纯粹,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在我国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克孜尔干佛洞等石窟寺壁画上都曾使用青金石作颜料。莫高窟早期(十六国至北周)壁画、彩塑中的蓝色颜料以回青为主。

15、【石绿】:成块状,云南东川、贡山产的最好,广西南丹、宾阳次之。还有伊朗、缅甸也产大块石绿。

16、【孔雀石】:块状,有自然生成浓淡相间的花纹,色翠绿,产我国西北和马来半岛。一般为绿色,但色调变化较大,从暗绿、鲜绿到白色。条痕浅绿色。

在中国古代孔雀石常作为金属器的镶嵌物,也作为绿色颜料广泛应用,主要出现在壁画中祥云以及植物叶子。在敦煌莫高窟壁画、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都使用孔雀石作为绿色颜料,至今发现最早的石绿在十六国的壁画上。

17、【铜绿】:又称铜青,是铜矿中的天然矿物,也有人工制成的。它是我国发明最早的化学颜料。早期的氯铜矿是从自然铜矿氧化带中采集加工的。唐代以来敦煌、新疆等石窟中绿色颜料主要是氯铜矿,古代西北新疆、甘肃等地各民族在寻找开采、加工应用天然颜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腐蚀铜和铜合金以获得人工合成的碱式氯化铜颜料,并用于壁画彩绘。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西秦(公元385~431年)时期的壁画、彩塑中就已使用。敦煌石窟应用的时间最长,用量最多,从北凉到元代千余年间一直应用。

18、【沙绿】:色较深暗,成沙粒状、产西藏、伊朗。

19、【白垩】,又叫白土粉,成分是碳酸钙,色历久不变,河南、安徽、山西均产,以河南为好。

20、【蛤粉】:又叫珍珠粉,由蛤壳煅烧而成,色永久不变,是我国古代绘画用色。

21、【铅粉】:又叫胡粉、官粉、亚铅华。成分是盐基性碳酸铅,我国古代便用化学法制取此颜料。用铅粉绘画,日久能变黑色,叫“返铅”,可用双氧水轻洗即返回本色。

22、【金】:颜色和条痕均为金黄色。

中国的祖先们曾利用金箔或其碎屑,加上粘合剂,制成金泥等涂料,用于印花工艺及绘画。在许多洞窟中都能见到真金的装饰,在故宫、避暑山庄等名胜古迹更普遍。为了体现佛法的庄严神圣,敦煌壁画中金色应用广泛,技法有涂金、描金、贴金、沥粉堆金等。隋代由于沥粉堆金工艺的出现,莫高窟中1/3的隋窟使用了金色,金粉、金箔大量增多,使色调更为辉煌夺目、亮丽灿烂。

23、【银】:将银箔先制成银泥,用笔蘸涂。


二、动植物质颜料

1、【红蓝花】,又叫红花,早晨采花,用布绞去黄汁,阴干,捏成饼状兑胶使用。

2、【茜草】,用其根挤熬取汁兑胶制成。色红于红蓝花,现河北、河南、西北等地仍有野生的茜草。

3、【紫铆】,又叫紫梗或紫草茸。它是一种天然的树脂--虫胶,色紫红,不溶于水,研细兑胶使用,产西南边疆。

4、【胭脂】,是用红蓝花、茜草和紫铆做成,是我国古代绘画的主要用色,但易褪色。

5、【西洋红】,是动物的沉淀色素,它不浸蚀纸背,不染笔毛,色泽鲜红,但怕潮湿。

6、【檀木】,又叫苏木色深紫,可熬水收膏使用。

7、【藤黄】,海藤树汁用竹筒收取干透便成。越南产的称月黄,质量最好,其次缅甸泰国都产均有毒。

8、【槐花】,用未开的槐花蕊制成,色嫩绿。用已开的花制成的是黄绿色。制法是用沸水烫花,然后捏成饼,用布绞汁兑胶制成。

9、【黄蘖】,又叫黄木,色深黄,可煎熬取汁兑胶收膏使用,产四川。10、生栀子,捣碎煎水兑胶使用,可代藤黄。

11、【花青】,秋天采蓼兰或大兰(蓼科植物)的叶子,经多次发酵制成蓝淀,再用乳钵擂研兑胶澄清,去杂物便成。

12、【百花霜】,即锅底烟灰,兑胶使用,画须发翎毛。

13、【通草灰】,通草放在铁筒中烧灰兑胶使用,专画蛾蝶。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明古国的风云沧桑,而绘画是就是其“意识形态”产物的重要见证,从深层意义上反映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社会价值是很高的。绘画里的道理道不尽言不完,绘画的美与文化底蕴,潜移默化,感染人,塑造人,直达心灵,所以古人讲,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而品一幅画,赏其自然性与人文性,其乐无穷!所以正式这种深植在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属性造成了,在经济水平及社会发展比较平和的情况下,人们对中国古老艺术的探索也重新有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