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语录 >

《庄子》、《列子》100句经典哲言

时间:


一、《庄子》60句经典哲言:句句皆经典,句句大智慧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之汇总。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为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一书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


本专辑收录了《庄子》中极具经典的60个精华句子,从中一窥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智慧。


哲言集摘自于网络,但网上流传的版本多有讹误。小编近日对照数个版本的译注书籍对本专辑内容进行校对和增删,力求使庄子哲言录尽可能做到透彻明晰。但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不同译者对同一句话理解不同,甚至差异巨大,所以译文和启示仅供参考。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在无心中相交,在无迹中相助。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尸祝:古代祠庙中掌管祭祀的司仪。樽:酒器。俎zǔ:盛肉的器具。)


6.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9.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你不知道那螳螂吗?它奋力举起臂膀去阻挡车轮,却不知道它的力量不能胜任,正是其自以为自己的才能很高的缘故呀。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山上的树木自己招致砍伐,油脂自己招致燃烧,桂树因为可以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树因为有用,所以被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不知道“无用”的更大作用啊。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11.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泉水枯竭了,鱼相互拥挤在陆地上,用呼吸的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还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呴(xǔ,慢慢呼气之意。)


12.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因外物而扰乱自己的心志,这样,德性就没有了。说明莫要玩物丧志。


13.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小糊涂会迷失方向,大糊涂会丧失本性。诱惑多了,让人迷失在物欲之中,使人很难把控自己的初心 。适度的欲望可以激励人不断进取,但过分的欲望就是贪念、贪婪,是一种毒药。庄子教育人们要放弃无谓的享乐欲,修身养性。


14.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最高境界了。庄子慨叹世俗阿谀成风,慨叹世人大惑不可救,呼唤真正的孝子、贤臣。


15.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天道》


帝王无为,役使天下人而且闲暇有余;臣子有为,为天下事竭心尽力而且唯恐不足。庄子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16.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天鹅并不天天沐浴,而羽毛却是洁白的;乌鸦并不天天暴晒,而羽毛却是乌黑的。万物出自本性,不能强行改变。(鹄音hú。)


17.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18.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1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天地有最大的美德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一年四季有明确的规律,然而它却从不议论,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规律,然而它却不加解释。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0.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以鱼、兔喻意,以筌、蹄喻言。强调得鱼得兔是目的,筌、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形象地说明了“得意忘言”的合理性。"得鱼忘筌"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今人多用“得鱼忘筌、得兔忘蹄”来形容过河拆桥,意涵已经改变。(荃quán:通筌,捕鱼的竹器。蹄:此指捕兔的网。)


21.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怍zuò:惭愧)


22.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严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我才看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大寒既至”亦作“天寒既至”。


2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万世也截取不尽。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捶通棰chuí,鞭子、短木棍之意。)


24.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25.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


忘掉外物,忘掉自然,它的名字就叫做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这就可以说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中国人强调忘己、无己、忘我,而西方人强调人的主体性、人格、自我。“忘我”是一种境界。其价值在于为了谁、为了什么而“忘我”。


26.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不知是庄周在梦里化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里化成了庄周呢?庄子现身说法,认为梦与觉并无不同,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因此,若要齐同物论,就必须首先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混为一体。(“胡蝶”同“蝴蝶”)


27.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脂膏(身体)作为柴薪总会烧完,火种(精神)却传了下来,无穷无尽。此句以薪喻形,以火比喻精神。薪尽火传,是说形体虽死而精神永存。后以“薪尽火传”比喻通过师生传授,使学问技艺得以一代代传承。


28.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骈拇》


野鸭的腿虽短,如果给它接上一段,它就会痛苦;仙鹤的腿虽长,如果给它截去一段,它就会悲伤。说明强以为之,必然造成不幸和痛苦。后用来比喻自然规律不能违背。成语“鹤长凫短”、“断鹤续凫”都出自这里。(凫fú:野鸭)


29.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君子间的交往像水一样清淡,小人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甘浓。真朋友不言利。(醴lǐ:甜酒)


3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成语“白驹过隙”出此。人生应知时光之短促,切勿浪费。(有的版本作“郤“xì,同“隙”)


31.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有个名获的市官问屠夫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屠夫说,越往下踩越看得清楚。大道无所不在,越从低微的地方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履希”亦作“履狶xī,狶即猪。”)(注意成语“每下愈况”表示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而成语“每况愈下 ”出自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续笔·蓍龟卜筮》,表示情况越来越坏。)


3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逍遥游》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知:通“智”,智慧。引申意思是人要做高瞻远瞩的有大智慧的人。亦传达了一种谦卑的心态,比如在我擅长的领域,我也许是“大知”,但是到了其他领域,我可能就成了“小知” 。


3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是指忘掉自我的偏见,“无功”是指不求建功立业,“无名”是说不求名声流传于世。伟大的人不为自我、功业、声名所累。


34、灾人者,人必反灾之。——《庄子·人间世》


伤害别人的人,别人必定反过来伤害他。通过孔子的劝告,我们可以知道人不能用自己的善去彰显别人的恶。因为这样只会招致别人更大的报复。庄子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与“道不同”的人多费口舌,不但得不到便宜,反而会受到别人的攻击与伤害,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即灾人者,人必反灾之;与人善,人必善之。


35.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在宥》


什么是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贵的,是天道;有为而劳累的,是人道。处于主宰地位的,是天道;臣于从属地位的,是人道。天道与人道之间相去甚远,不可以不明察。


36.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庄子·天地》


天地虽然广大,其按自性运动变化却是相同的;万物虽然众多,其循性自得却是一样的;民众虽然众多,其主宰者只有君主。君主以德为本而顺天道无为而成功。所以说,远古之君治理天下,行无为而治,顺应天道自然而已。


37.故曰: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空、无为,这是天地赖以均衡的基准,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3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悲哀和欢乐乃是背离德行的邪妄,喜悦和愤怒乃是违反大道的罪过,喜好和憎恶乃是忘却真性的过失。


3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注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推崇精神。(“贤人”亦作“贤士”)


40.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之时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庄子·秋水》


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另解:“穷人”为不得志的人,“通人”为得志的人。)


41.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


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42.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庄子·达生》


现在你修饰己智以惊醒愚昧,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卑污,光明煊赫的样子就象举着日月行走一样。


43.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庄子·山木》


志士有道德不得施行,是疲困;衣服破烂,鞋子磨穿,是贫穷,不是疲困,这是所谓没遭遇好世道。


44.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哪里不会受人喜爱呢?


45.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庄子·知北游》


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推行礼仪只能是相互虚伪欺诈。


46.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庄子·知北游》


形体如同枯骨,心如同死灰,真正纯实之知,不坚持故见。(槁骸gǎo hái:枯骨)说明悟道不仅仅要使思虑专一,精神凝聚,更要无为无心无知,庄子宣扬“道法自然”的理论,认为做到精神上的无为便能得道,那么身体和心灵则如枯槁和死灰一般也无所谓了,因为能够看透道之根本的人根本不会在意外在的形体。


47.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庄子·庚桑楚》


聪明吗?反而给身体带来愁苦和危难。不具仁爱之心便会伤害他人,推广仁爱之心反而给自身带来愁苦和危难。不讲信义便会伤害他人,推广信义反而给自己带来愁苦和危难。(朱愚:朱,通“ 侏 ”。智术短浅,愚昧迟钝。)


48.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庄子·人间世》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49.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


天下没有不因外物而错乱本性的,小人为了追求利益而牺牲自己,士人为了追求名声而牺牲自己,大夫为了维护家室而牺牲自己,圣人为了治理天下而牺牲自己,这四种人,事业虽不相同,名声虽不一样,但从损伤本性、自己这一点上看,却是相同的。庄周慧眼,透彻小人、圣人,主张保全人的本性,可现实中汲汲于名利的俗子如过江之鲫。


50.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至人用心犹如明镜,物来不迎,物去不送,物来应照。物去不留,顺应自然,不存私心,所以能够超脱物外而不为外物所害。大白话就是说,对着镜子,你笑它亦笑,你哭它亦哭,你走了,它亦空空如也!


51.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天地》


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52.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


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润白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不食五谷,吸清风饮甘露,乘云气驾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姑射yè:山名)庄子以姑射神女喻至圣之人。


53.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


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庄子借渔父之口告诫世人,与其拘泥于世俗礼法,不如顺乎自然,保持本真。真既可以感化万物,还可以让人避免被世俗观念左右随波逐流。


54.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德充符》


镜子明亮就不落灰尘,落下灰尘就不明亮。经常和贤人一起相处就不会有过错。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意义正在于此。


55.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


在德行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地方而在形体方面的缺陷别人就会有所遗忘,人们不会忘记所应当忘记的东西,而忘记了所不应当忘记的东西,这就叫做真正的遗忘。


5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所谓真,就是心性精诚达到极点。不精诚,就不能感动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庄子告诫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


57.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庄子·缮性》


不可为了富贵荣华而恣意放纵,不可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


58、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


大道被小小的成功所隐蔽,言论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


5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世上所有的人都称赞他,他并不因此就特别奋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诽谤他,他也并不因此就感到沮丧。


60.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一个人的嗜好欲望太多的话,他的本性智慧就会被遮蔽。当人过分沉迷于声色权财等享受时,个人的判断力就会受影响,甚至失去智慧的心。


二、《列子》40则传世名句,感悟圣贤智慧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又名寇,字云,亦作圄寇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约与郑繻公同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列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1.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列子·杨朱》


【解释】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一天的欢乐,死了后却有流传万代的名声。


2.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解释】道理没有永远正确的,事情没有永远错误的。


3.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列子·力命》


【解释】生生死死,并非听任外物或任由己愿,而都是天命所定,人类的智力对它无可奈何。


4.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解释】独自去,独自来,独自出,独自入,谁能阻碍他呢?


5.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列子·力命》


【解释】相信命运的,无所谓长寿与夭亡;相信自然之理的,无所谓是与非;相信心灵的,无所谓困难与顺利;相信自然本性的,无所谓安全与危险。


6.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列子·天瑞》


【解释】天地没有完备的功效,圣人没有完备的能力,万物没有完备的用途。所以天的职责在于生长覆盖,地的职责在于成形载物,圣人的职责在于教育感化,器物的职责在于适合人们使用。


7.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解释】能看清深潭中的游鱼的,不是吉祥的好事;能探知别人隐私的,定会招祸遭殃。


8.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列子·说符》


【解释】做好事不是为了名声,而名声却跟着来了;有名声不是希望获得利益,而利益也跟着来了;有利益并不希望同别人争夺,而争夺也跟着来了。所以君子对于做好事必须谨慎。


9.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列子·力命》


【解释】生命不是因为尊贵它就能长久存在,身体不是因为爱惜它就能壮实;生命也不是因为轻贱它就能夭折,身体也不是因为轻视它就能孱弱。


10.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忤物而不慑。——《列子·黄帝》


【解释】死亡、生存、惊恐、惧怕等观念都侵入不到他的心中,因而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害怕。


11.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列子·杨朱》


【解释】不违背天命,为什么要羡慕长寿?不重视尊贵,为什么要羡慕名声?不求取权势,为什么要羡慕地位?不贪求富裕,为什么要羡慕财货?


12.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列子·说符》


【解释】那些知识浅薄的人所争论的都是些枝微末节。


13.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列子·天瑞》


【解释】贫穷是读书人的普遍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我安心处于一般状况,等待最终结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14.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列子·说符》


【解释】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


15.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列子·杨朱》


【解释】将要治理大事务的人不处理小事情,成就大功业的人不建立小事业。点评:做大事业的人,不会拘于小节;建大功的人,不会在意小的事情。


16.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列子·黄帝》


【解释】神态傲慢,谁还愿意和你相处呢?最洁白的东西好像十分黑暗,最道德的人好像有所不足。睢睢suī:仰视貌。盱盱xū:张目直视貌。


17.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列子·仲尼》


【解释】欣赏外物的,希望把外物都看遍;欣赏自己的,也应把自身都看遍。


18.利出者实及,怨往者害来。——《列子·说符》


【解释】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返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返回来。


19.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列子·说符》


【解释】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


20.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列子·杨朱》


【解释】智慧之所以可贵,以能保存自己为贵;力量之所以低贱,以能侵害外物为贱。然而身体不是我所有的,既然出生了,便不能不保全它。


21.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列子·力命》


【解释】迎合天意,揣摩利害,不如停止。


22.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列子·黄帝》


【解释】圣人用智慧来笼络欺骗那些愚笨的人,也就像养猴人用智慧笼络欺骗那些猴子一样。名义与实际都没有亏损,却能使它们时而高兴,时而发怒啊!(朝三而暮典故的由来)


23.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列子·说符》


【解释】圣人凭借大道来推行教化,而不倚仗个人的智慧与技巧。


24.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列子·杨朱》


【解释】将本属于天下的身体还归公有,将本属于天下的外物还归公有,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


25.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所犯也。——《列子·黄帝》


【解释】喜欢和愤怒难道会无端发作吗?都是因为违逆它所导致的。


26.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列子·黄帝》


【解释】喝醉酒的人从车上跌落下来,虽然有伤却不会死亡。骨骼与别人相同,而损伤却比别人轻,就是因为他的精神完整。


27.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列子·杨朱》


【解释】能吞下船的大鱼,不会在细浅的溪水里遨游;在天空高飞的鸿鹄,不会在肮脏的水池栖息。比喻志向远大的人不会满足于平庸的生活。


28.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列子·说符》


【解释】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危险和侮辱就会接踵而至。


29.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列子·说符》


【解释】先前所使用的,现在或许要抛弃。现在要抛弃的,将来或许会用到。


30.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列子·说符》


【解释】气色强的人骄傲,力量大的人奋勇,这样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道。


31.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解释】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高亢、优美悦耳,余味无穷。欐lì:屋梁。


32.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列子·说符》


【解释】顺应时代的潮流就会昌盛,背离时代的方向便会走向灭亡。


33.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列子·说符》


【解释】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能否知人善任而不在于个人的贤能。


34.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列子·说符》


【解释】最高妙的言论就是抛却言论,最高妙的行为就是无所作为。


35.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列子·说符》


【解释】形体弯曲,影子自然就曲;形体正直,影子自然就正。


36.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列子·说符》


【解释】天下没有一直正确的道理,也没有一直错误的事情。


37.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列子·说符》


【解释】发出的言辞美好,得到的回应就美好;发出的言辞丑恶,得到的回应就丑恶。


3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解释】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


39.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列子·黄帝》


【解释】想要变得坚强,必定守住柔的一面;想要变得强大,一定保住弱的一面。


40.昼想夜梦,神形所遇。——《列子·周穆王》


【解释】白天思虑与夜间做梦,都是精神与形体遇到某些事物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