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黔北稻浪 金秋画卷

时间:

秋风起,天渐凉。在仁怀市茅坝镇官院坝区的千亩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泛起金色波浪。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如同一支丰饶的变奏曲,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旋律。

“以前全家忙一天才收两三亩,现在机械个把小时就收完了!”茅坝镇官院村村民杨申伟站在田埂上,看着稻谷如流水般涌入收割机粮仓,脸上漾开笑意。

他的身后,智能收割机正沿着田垄匀速前进。割台起伏间,稻秆被整齐收割,稻粒经脱粒清选后直接装车,整个过程行云流水。

一百公里外,桐梓县狮溪镇的万亩稻田正值抽穗关键期。绿浪翻滚的田野上,农技人员卢启坤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着稻穗:“接下来要重点做好病虫害防控,确保单产提升。”

在他身旁,标准化农田向远处延伸,地平如镜,稻株如列,现代化农业的规整之美扑面而来。

桐梓县狮溪镇坐拥优越的水稻生长环境,今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5000亩。尤为亮眼的是,坝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突破95%。

这两个场景,正是黔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在仁怀市茅坝镇,农机手王明虎熟练操控着配备智能系统的收割机:“机器会自动调节割幅和转速,一亩地20分钟就能收完,每天能收割25亩左右。”金属齿轮与稻秆的碰撞声中,科技与传统农业正在完成一场深度融合。

而在桐梓县尧龙山镇,村民胡绪清站在梯田高处眺望:“今年种了二十八亩,估计能收两万七千斤谷子。”他身后,层叠的梯田如绿色天梯伸向云端,这里依然保留着传统种植的智慧,孕育出清香优质的“尧龙香米”。

科技赋能与精耕细作在黔北大地上相得益彰。仁怀市茅坝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先国羽拿着测产数据欣喜不已:“亩产达到600公斤,较去年增产50公斤。机械化采收减少了8%的损耗,加上前期水肥管理到位,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效。”金色的稻浪中,8台收割机同时作业,将收割周期从20天缩短至10天以内,抢在阴雨天气前确保了稻谷品质。

夕阳西下,仁怀市茅坝镇官院坝区的稻田里依然忙碌。收割机驶过之处,留下了整齐的稻茬,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农户们忙着装运新稻,笑声随着晚风吹向远方。官院坝区产业党支部书记郭九龙说:“我们不仅降低了劳动成本,更夯实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桐梓县的合作社正开启新的探索。狮溪镇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娄军杰望着长势喜人的稻田信心满满:“我们采用全程机械化,预计产量可达百万斤。”在尧龙山镇,合作社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解决群众销售难题,让每户增收上千元。

当月光洒在黔北的稻田上,那些饱满的稻穗仍在悄悄灌浆。从仁怀到桐梓,从坝区到梯田,一块块稻田正迎来最美的丰收时节。农机轰鸣声、农民欢笑声、稻穗摩挲声,交织成这个秋天最动人的乐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智慧正共同书写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金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