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沙晚报评论员:青山不负人

时间:

长沙晚报全媒体评论员

二十年,一棵树苗可成栋梁,一种理念可塑山河。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响彻神州,长沙这座山水洲城,以山河为纸、实践为墨,在时代卷轴上绘就了绿色转型的生态画卷——石柱峰巅的层云、浏阳河里的碧波、黑麋峰顶的千年古木、圭塘河岸的都市霓虹,星城大地处处印证: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定力是绿色发展的根基。石柱峰封存着20亿年的地球记忆,却也曾“养在深闺人未识”。当蜿蜒的步道深入山间,文旅业态的日益丰富,古老的变质岩地貌重现生机。正是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坚守,让凤凰峡的激流得以奔涌,让贫困村蜕变为“浪尖上的过山车”。实践证明:生态红线不是发展的桎梏,而是永续繁荣的生命线,守护自然就是守护未来最珍贵的资本。

创新转型是价值跃升的密钥。黑麋峰顶的古寺旁,现代科技正演绎着“点绿成金”的传奇。抽水蓄能电站将311米落差转化为每年16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电流与泉水同奔涌。山上的垃圾焚烧厂变废为宝,每年碳减排超100万吨。从“洞天福地”的古老祈福,到“超级充电宝”的硬核赋能,绿水青山的价值不在固守原始,而在以科技与产业为杠杆,撬动生态资源的裂变式增值。

民生福祉是检验成效的标尺。天华山那条刘少奇走过的调查小道,如今串起网红店里的咖啡香与非遗竹编的指尖艺术。游客喝着咖啡欣赏田园牧歌,村民在家门口端起“生态饭碗”,“人不负青山”的誓言便有了温暖注脚。从昔日靠天吃饭,到如今文旅融合的共富图景,绿水青山的价值化作百姓眉宇间的笑意、口袋里的充实——这是绿色变革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最长久的动力。

翻山“阅”岭,看二十年变化,长沙的答卷早已超越山水本身,走出了一条以生态资源为基底、科技创新为引擎、民生福祉为归宿的可持续道路。这背后蕴含着发展哲学的深刻转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二元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生命共同体。当推窗见绿成为科创园区的标配,当生态账户与民生账本同步充盈,“人不负青山”便不只是生存智慧,更是文明向度的校准,衡量现代化的标尺,从来不只是经济数据的高度,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厚度。

历史终将铭记,当千万个余村在中国大地苏醒,长沙以山水洲城为砚台,饱蘸湘江之水,写下这样的启示:唯有将生态理念刻入发展基因,才能让文明永续的薪火,照亮现代化征途上的万水千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是星城跨越二十年的誓言,更是面向未来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