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离得更近,走得更远:海外买家的中国寻“源”之旅

时间:

从墨西哥托雷翁出发,通常需飞越太平洋、跨越近半个地球,穿行12,100公里才能抵达中国上海;从南非夸祖鲁-纳塔尔启程到上海,航线斜切赤道,掠过印度洋的季风云带,全程超过11,700公里;从美国德克萨斯州阿灵顿起飞,则需横穿整个北太平洋,航程达11,870公里;而从奥地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阿沙赫出发前往上海,要横贯欧亚大陆腹地,飞行8,700公里

还有来自法国普罗旺斯大区、立陶宛考那斯地区的“冰岛之路”、阿联酋沙迦、巴基斯坦伊斯兰堡……14个国家的20余位买家齐聚中国,参与由海智在线组织的“破壁会”和“中国供应商寻源之旅”。他们来自半导体、医疗器械、航空航天、超低温制冷、木工设备等多个行业,却都带着同一个问题而来:中国制造,现在究竟是什么样子?

海外买家走访工厂合影(部分)

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海外买家不得不面对“+中国供应链”与“-中国供应链”的抉择。此次来华的买家几乎都已通过海智在线对接过中国工厂,但他们依然选择跨越总计超过23.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六圈的旅程来到中国。对他们而言,这是一场更直接、更深入的判断: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工厂、中国制造是否仍具备深入全球产供链合作的超级竞争力?在未来几年,是否仍值得作为首选的重要合作伙伴?

而对海智在线及背后的中国工厂来说,这场“寻源之旅”的意义远不止于订单合作。来自五大洲的买家各自带有不同的国别结构、行业背景与判断逻辑。当他们走进中国的工厂、车间与展厅,试图看清、看懂、看准中国制造时,我们也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选择,反向看见了不同国家在产业转型周期中的真实考量。

海外买家走访工厂 现场照片

从屏幕到车间,他们为什么来?

墨西哥一家半导体企业,过去将90%的产能布局在本地,仅有10%外发至亚洲。随着近两年本地制造成本持续上升,自有铸造产线被迫关闭,加之其他市场如东南亚的供应链协同效率仍显不足,该买家开始重新评估:当前的中国工厂是否适合承担其下一阶段的核心产能供给?

南非一家航空航天与卫星部件制造商,则反映出新兴制造业国家所面临的典型结构性困境:尽管在国家扶持下,企业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与资本投入,但本地缺乏稳定、完整的供应链配套。他们此次带着航空级复杂零部件图纸来中国,目标是找到具备系统交付能力、成本效率优势突出、能够参与长期共建的中国工厂。

英国一家超低温设备制造商,其产品是光刻机等先进半导体制程中不可或缺的环境保障系统。过去,这类设备零部件高度依赖欧美本土供应。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相关核心工艺领域的持续突破,该企业主动将目光投向中国,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机会,以进一步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美国一家医疗器械企业,主营轮椅与康复设备,其在海智在线平台上的授盘率已超过71%。此次来华,是为现有产品的迭代寻找新的合作工厂。同样来自美国的另一家特种通信设备制造商,其CEO亲自走访,重点考察中国工厂在复杂结构、精密工艺集成方面的能力,为下一代核心通信组件寻找共创伙伴。

那么,他们来中国,看到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墨西哥买家:从观望到转移,50%订单重新分给中国

这家墨西哥半导体企业此次带来的是一款需“先锻造后机加工”的复杂零部件。在现场对接中,一家工厂不仅准确识别出图纸中的关键工艺难点,还主动提出两套可行的生产方案,帮助买家在成本与精度之间进行权衡。该买家首次直观感受到:中国工厂不仅能按图制造,更能在前期参与技术判断与方案优化,具备真正的技术协同能力

行程结束后,买家计划将50%的订单转至中国,构建“本地+中国”的双供应链支撑体系。

墨西哥买家与工厂现场讨论

南非买家:72小时内收到航空精密打样件

这家南非企业的采购需求,聚焦于航空领域的高精度零部件,属于典型的“难件”。在6月21日的破壁会现场,一家中国工厂与买家完成初步沟通后,立即将图纸交由技术团队评估,仅用72小时便完成打样,并于24日将样品送至买家手中。

买家现场检测后确认,样品在尺寸精度、表面处理和结构一致性方面均符合标准。他们表示,这是首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拿到可直接用于测试的航空级零部件,对中国工厂的反应速度和技术实现能力给予高度评价,并计划推进后续批量合作。

南非买家与工厂讨论图纸细节

奥地利买家:模糊图纸现场还原,实现95%以上相似度

奥地利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木工工具制造商,此次来华重点寻求具备小批量、多品种交付能力的供应商。对接过程中,买家提供的部分2D图纸信息不全,存在数据模糊的问题。一家江苏工厂在面对面沟通中,通过图纸结构拆解和过往同类工艺经验,快速补齐技术信息,最终打样件在结构与功能实现上达到95%以上的还原度

买家表示:“我们不是第一次和中国工厂合作,但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看到,中国工厂在图纸不完整的情况下仍能精准判断并实现产品落地。”

奥地利买家与工厂讨论图纸细节

奥地利买家:从图纸到实物,仅用4天完成加急交付

这位奥地利买家临时提出一项急单:希望在返程前完成一款电动工具钻头的样品验证。6月21日提出需求后,一家浙江工厂立即启动加急流程,确保24日晚完成样品制作,并于25日中午在海智在线上海总部如约交付。

样品经现场检测后,买家确认结构、参数完全达标。买家表示“中国工厂不仅响应速度快,技术扎实,关键是对合作承诺的兑现和交付节奏的掌控超出预期。”随后当场发出询价订单,并计划启动批量生产合作。

海外买家与工厂交流样品细节

除了上述企业外,更多海外买家在实地走访后释放了明确的合作信号:英国超低温设备制造商分别向三家工厂下多品种订单,美国特种通信设备制造商向宁波工厂发出询价单,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向多家工厂发送产品图纸,计划根据反馈推进打样与量产……这些即时达成的合作,并非偶发的“现场触动”,而是海外买家基于海智在线前期线上匹配机制所建立的初步信任,在实地验证、样品比对与深入交流后,做出的更具确定性的判断。

在走访的车间与展厅中,海外买家们也接触到了大量具备技术挑战性的样品——包括高精度心脏支架、航空航天定制件、机器人核心部件、极微小的医疗精密零件等。这些产品在误差控制、装配契合、表面处理等方面的完成度,刷新了他们对中国制造的理解。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能力并不专属于头部大企业——很多中小工厂在并不起眼的厂房里,凭借扎实的工艺积累和稳定的质量管理,也能完成高标准交付。

海外买家与工厂交流样品细节

一路走访下来,不少海外买家频频表达“没想到”:有人在复杂结构零件面前反复比对尺寸与精度,有人不断追问高精度件的误差控制方式,也有人感叹那些不足指甲盖大小的精密件竟能做到如此规整。在惊叹中国制造技术能力的同时,海外买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的优势无与伦比,即便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关税等贸易壁垒增加,但失去中国,最终将失去世界,因为只要继续参与全球竞争,“+中国供应链”仍是保持强劲竞争力的最优选择。

海智让海外与中国“离得更近,走得更远”

“近”,是感知与认知的拉近。海外买家通过海智在线已经大大消除了地理上的远,让原本隔着语言、时差和文化的合作,变得可见、可感、可信,通过平台链接下的实地体验,不仅更“近”,并且更“紧”

“远”,意味着在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合作能力能够从时间上到空间上都无限延展,可以共同构建起中国与海外制造长远合作的基础设施。在这次面对面的接触中,中外双方共同确认了“我们一起就能够走得更远”。

海外买家走访工厂 现场照片

海智在线始终致力于让中国的中小工厂被世界看见,让中国产能为世界制造提供可持续的价值,也让世界被我们更好地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