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家研讨“黄河流域变迁与中国早期文明地域核心的形成”

时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通讯员 允华

2025年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年会暨“黄河流域变迁与中国早期文明地域核心的形成”学术研讨会4月26日至27日在郑州大学召开。会议由郑州大学、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主办,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大学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地方文化研究》杂志社承办。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70余所高校与科研单位、共18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

4月26日上午,开幕式在郑州大学行政楼第二报告厅举行,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王琛主持。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海杰,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中国水利史学会徐海亮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侯甬坚教授、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中州古籍出版社党总支书记、社长许绍山等领导及国内知名学者出席开幕式。

王海杰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郑州地处黄河流域核心区和中原文明发祥地的“天下之中”,郑州大学历史地理研究秉承“求是、担当”校训,以弘扬黄河文化、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期待本次会议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王海杰副校长还进一步提出,郑州大学将加大在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科研创新与国际合作交流。

辛德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起源及发展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中原地区,河南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此次年会在郑州大学举办,以黄河流域变迁与中国早期文明地域核心的形成为主题,具有重大的文化标识意义,对于今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会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示范及促进作用。

许绍山社长也就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关系以及当今出版事业如何回应黄河文化弘扬的现代需求进行了发言。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执行院长谭宇在致辞中表示,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跨越历史学与地理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与重要的价值。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扎根河南,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特别是围绕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不仅证明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所发挥的重大的地域核心作用,更进一步彰显了历史地理学科的学科价值。

开幕式后,北京大学唐晓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周宏伟教授、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以《山脉与大一统》、《沿黄地带早期先民生存上的抗争刑特点分析》、《近代传统乡村的社会空间与村民行为边际》、《释‘亳’》、《郑州市域北的山经大河与禹贡大河》为题分别作主旨报告。

4月26日下午,诸位专家学者分为五个主题小组进行了分组学术交流与讨论,学者们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变化,黄河改道、治理与社会变迁,黄河文明与古代都邑形成、黄河流域的民族与政治区划、黄河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与探讨,与会学者各抒己见,交流深入而热烈。

4月27日上午,小组总结汇报与闭幕式主旨发言,均由郑州大学陈隆文教授主持。吴朋飞、张润泽、雍际春、王开队、叶桉五位教授分别对分组讨论内容做总结汇报。随后,中国水利史学会徐海亮教授、复旦大学段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业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社教教授,分别以《史前黄河下游变迁的初探》、《论邹逸麟先生对黄河史研究的贡献》、《历史灾害记载文献的等级量化与数据库建设》、《引泾灌区的变迁与历代泾渠图的编绘》为题做主旨报告。

辛德勇教授表示,此次会议是中国史学会历史地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首届年会,意义重大。此次会议的顺利举办,离不开郑州大学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陈隆文教授学术团队的精心组织和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今后将一年举办一次年会,在业内形成传统与合力,为诸位历史地理研究学者提供更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4月27日下午,辛德勇教授以《在双槐树发现我们的天帝》为题,在郑州大学主校区图书馆第三学术报告厅,面向参会代表及广大郑大师生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引起热烈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