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条“黄金海岸线”有何不一样——来自山东省日照市的调查

时间:

在山东日照,绿色发展理念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当地以海岸线生态修复和绿道建设为依托,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蜿蜒的阳光海岸绿道,连接着城市与自然,串联起市民游客的幸福生活,激活文旅、体育等多元业态,推动传统产业向新向绿。把海岸线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让绿色随着每一段步道、每一处风景,融入百姓生活与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日照做对了什么?

从空中俯瞰,全长28公里的山东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犹如一条丝带,串联起沿海岸线的万平口、海洋公园、海洋美学馆、桃花岛等景区景点,以及王家皂、张家台等8个沿海民俗村,将沿途的公园、景点、民宿、酒店等丰富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成为市民游客体育健身、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2024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考察,听取绿道整体建设情况介绍,察看修复治理后的海岸线生态环境,了解当地升级文旅产业、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做法和成效,并不时同市民和游客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蜿蜒向前的绿道,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在串联起市民游客“诗与远方”、扮靓城市生态颜值的同时,也拓展了居民亲海空间,带动文旅、体育、民宿等产业发展。一条小小的生态廊道,如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载体?

实现生态之变

在日照市海龙湾,碧海蓝天下的金色沙滩上,游客们正嬉戏拍照。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是山东港口日照港的煤炭主作业区。“过去这里到处是煤灰,现在成了日常散步休闲的好地方。”市民秦绪斌感慨。

在日照两城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的浅滩上,黑翅长脚鹬正在觅食,“咔嚓”一声,臧绍喜用镜头定格下这灵动瞬间。今年70岁的臧绍喜是一名资深摄影爱好者,10多年来,他拍过的鸟类有500余种。“这几年,两城河越来越清,鸟类也越来越多,我常拍到珍稀物种,比如中华凤头燕鸥、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臧绍喜说。

顺着臧绍喜的镜头,不远处,反嘴鹬、苍鹭、黑嘴鸥伴着朝阳在空中翱翔。

日照的生物多样性“图鉴”不止于此。2024年8月,日照海龙湾景区面向市民游客正式开放,这是我国第一个“退港还海”的港口岸线修复整治工程。日照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项目实施以来,共恢复沙滩84万立方米、整治岸线7.5千米,恢复滨海、湿地植被89万平方米,还打造了市民共享城市滨海公共空间。

随着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海龙湾吸引了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来此畅游,太平洋蠵龟、黄嘴白鹭等对生态要求极高的野生动物也纷纷在此栖居。

在太公岛附近海滩上,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日照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工程师张昊正在进行沉积物采样,“海水动力作用会导致沙滩侵蚀,既影响景观,还可能侵蚀陡坎,威胁游客安全。我们开展侵蚀冲淤规律研究,能为修复工程提供学术依据”。

近年来,日照市将“原生态”基调贯穿海岸线生态修复全过程,还海于民、还景于民。锚定“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目标,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

数据见证着生态环境的改善:2024年,日照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0;在山东省考核中,水环境指标连续两年位列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100%……

“海龙湾‘退港还海’工程开创了‘生产—生态—生活’融合新范式。”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巨新指出,这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推动“生产空间”向“生命空间”跃迁,形成“工业退、生态进、人文兴”的良性循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共享绿色红利

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在日照,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天刚放亮,阳光海岸绿道就变身“全民健身大舞台”。绿道边的智能健身区,几位老人正在使用智能健身器材锻炼。65岁的市民张建国告诉记者:“这些新安装的智能设备能实时显示运动数据,我们老年人锻炼起来‘更有数’了。”据介绍,日照正在规划建设智慧步道系统,未来还能根据个人健康数据提供运动建议,让全民健身更科学、更智能。

常在绿道骑行的李梅,清晰感受到了绿道带来的运动热潮。每周,李梅都会组织“周末骑行团”活动,队伍从最初的三四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其中,既有退休教师,也有企业白领,还有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年轻父母,“骑行圈”越扩越大。

绿道不仅吸引着本地市民,也成为外地游客认识日照的一扇窗。在阳光海岸绿道牡蛎广场,从大连沿海岸线一路骑行而来的王立伟停下车拍照留念,“沿途的标识清晰,服务设施也很完善,骑行体验非常好”。

绿道还受到各类体育赛事的青睐。2025中国自行车运动骑游大会(山系列)参赛人数创下新高,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名骑行爱好者沿着山海风情绿道飞驰。在日照网球中心,网球爱好者们常来这里切磋球技。“每次来都会发现新变化,吹海风、看海景,这种海边度假的松弛与惬意体验独一无二。”网球旅行发起人李平说。

体育赛事的蓬勃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数据显示,依托阳光海岸绿道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沿线网球中心、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体育设施,去年5月以来,沿线举办骑行、网球、马拉松、帆船等省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近30项,参赛人员5万余人。

“绿道健身热潮体现了‘健康城市’理念的创新实践。绿道从生态空间升级为全民运动健康的共享空间,让绿色红利切实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王艳认为,随着更多智慧设施的完善,这种“生态+健康”的模式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驱动力。

衍生多元业态

作为以生态为底色的“绿色动脉”,阳光海岸绿道的建设衍生出文旅融合、体育休闲等多元业态,将“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在日照海边,“如意桥”“爱心海”“爱心树”等景点吸引着游客前来拍照留念。最近,婚纱摄影师宋年升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婚纱照预约档期已排到明年。如今,阳光海岸绿道沿线已成为知名婚拍场地,吸引了“婚礼纪”平台功能性总部入驻日照中央活力区。“婚礼纪”商务负责人牟筱熙说,选择日照正是看中围绕阳光海岸绿道形成的婚庆产业生态。

凭借绿道带来的生态优势和人流集聚效应,位于绿道南端的中央活力区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形成了“生态吸引产业—产业繁荣城市—城市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

“日照海滩沙质细腻、水质清冽,但只有夏季最适合下海畅玩。”日照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破解季节性难题,日照重点推进开元森泊度假乐园项目建设,探索“全季节、全场景、全客群”运营模式。

今年1月至6月,日照市重点监测的22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次同比增长17.26%,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69%。端午假期,日照文旅行业推出特色文旅活动和多元消费场景,龙舟体验、非遗国潮、亲子共游、花样赶海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

乘直升机俯瞰绿道全景,海上航线串联灯塔广场与森林公园,形成立体观景体验。“通过海岸带自然景色和人工设施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丰富产品供给,建设星岛蓝碳计划、太公岛湿地公园等一批精品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和市民亲近自然。”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苇说,阳光海岸绿道沿线民俗村通过发展旅游,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

文旅产业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中午时分,张家台村的渔家乐飘出阵阵鲜香。张家台村是阳光海岸绿道边有名的旅游村,“渔嫂”秦霞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过去‘追着鱼群讨生计’,现在是‘做好民宿搞旅游’,如今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去年10月,秦霞将自家小院翻新装修,今年“五一”假期正式营业。房客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早早预订,一个小长假让秦霞轻松入账1万余元,和往年休渔期的打工收入持平。

像秦霞这样从渔民转型而来的民宿从业者不在少数。为了提升他们的技能,去年以来,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累计举办10期民宿管家培训班,培训民宿管家约400名。“为了方便大家开办民宿,我们还推行‘村委代办、部门联办、一次办好’模式,大幅压缩办理时间,简化手续流程。”李苇说。

眼下,茶民宿、海民宿、山民宿等多元主题IP,让游客有了更多休闲选择。在云过山丘民宿,废弃渔船置身茶园化身为艺术居所,带动周边非遗传承、手工作坊、直播电商等发展。

“通过婚庆产业、网红打卡点、特色民宿等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情感体验,走出了‘情感资本化’新路径。”在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丁莹莹看来,体验经济将成为提升城市吸引力与软实力的关键支撑,为文旅产业升级开辟价值蓝海,展现出生态价值转化的无限可能。

产业向绿向新

推动绿色发展,除了改善生态环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和发展方式的拓展。

日照市因港设市,是全球大宗原材料、能源、粮食等供应链枢纽,日照港的大宗干散货吞吐量占全港的一半。但传统作业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干散货物通过门机接卸后,再由车辆转运至堆场,装卸过程中的扬尘和尾气排放影响了周边环境。”山东港口日照港安全环保科技部副部长秦涛说。

为解决这一问题,日照港自主研发散货抑尘剂,配合防风抑尘网和洒水抑尘系统,综合抑尘率超过99%。同时,还在石臼港区投入建设了长达170公里的皮带机系统,实现了从码头到堆场的全程封闭式运输,确保货物不落地,这一创新举措每年可减少碳排放9500吨。

绿色转型的步伐持续向前。在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传统“经验炼钢”已转变为“算法炼钢”。企业通过全链条数据驱动,推动钢铁生产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ESP薄板厂副厂长周永志介绍:“我们的ESP生产线全长仅190米,从钢水到钢卷只需7分钟,较传统热轧产品碳排放降低60%至70%,节能50%至70%。”

绿色变革不仅局限于传统工业,生态与渔业的融合也在不断深化。走进东港区涛雒镇的海马产业园,不同生长阶段的膨腹海马在恒温水池中游弋。车间主任滕树霖介绍:“膨腹海马对水质、水温、光线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日照沿海的优良生态环境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目前,涛雒镇海马养殖面积已达10万平方米,年育苗量超过6000万尾,成为山东省内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的重要区域。

在岚山区中心渔港码头,渔民们正在忙碌地进行着“夹苗”作业,将手指肚大小的海虹苗种到缆绳上,再由养殖船运往海洋牧场。夏季是投放海虹苗的关键时期。“今年这批用的是岚山本地的海虹苗,成本低、挂绳率高、产量也高。”海虹养殖户宋有利说。

靠海吃海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换一种方式跟大海打交道,反而走得更稳、更远。在投放人工鱼礁的基础上,宋有利和乡亲们还尝试了立体养殖新模式:“底层养海参、鲍鱼,上层养海虹、牡蛎。贝类产生的氮、磷等营养盐有助于促进海参生长。”这种养殖方式不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促进了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和营养补充。

岚山区海洋发展局副局长陈晓霞说:“由单一品种变为多元养殖后,一年四季都可以销售不同产品,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通过生物间养分的互相补充,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减轻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的双赢。”

绿色金融也在悄然发力,撬动乡村的生态价值。在五莲县红泥崖村食用菌基地,村民张守英正忙着接种菌棒。该村通过GEP(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评估生态价值4174万元,获得2000万元授信,助力产业升级。

“以前荒山没人要,现在成了‘绿色银行’。”正在黄桃林间劳作的村民老王感慨。五莲县采用“国企+社会资本”模式绿化荒山2万亩,发展生态经济林5000亩,并配套推出“林果飘香贷”等产品,累计放贷5亿元。

据介绍,五莲县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构建县乡村三级GEP核算体系,打造“生态修复—价值核算—金融赋能—产业升级”闭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通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和制度创新,这座滨海城市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动能的价值转化。”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乔翠霞认为,阳光海岸绿道不仅串联起城市与自然,更构建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种系统集成的绿色发展模式,既实现了生态环境的“质量溢价”,又培育了特色产业的“价值增量”。日照用一个个鲜活实践证明:当绿色成为发展底色,生态优势就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