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劳他人牵线搭桥 发帖征婚 为自己找“对的人”


“宁波女孩在杭州,1995年出生,希望找一位在杭州定居的男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依赖传统相亲模式,而是主动发帖为自己“找缘分”。
在年轻一代看来,这种主动出击的相亲方式,旨在打破传统相亲的局限,让他们从“被安排”变成“主动选”,重新掌握择偶的主动权。
现象
自发相亲帖寻找有缘人
“北京找对象,有房有车”“00年出生的独生子,211院校毕业”……精准、直白是自发相亲帖的特点。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此类相亲帖中,发帖人会附上个人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详细资料,同时也毫不避讳地列出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和期待:从年龄区间、定居城市、收入水平到价值观,信息清晰明了。感兴趣的人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直接私信互动,了解更为详细的资料。
有的发帖人会明确要求,私聊需附详细资料和未来规划;有人会制定固定的资料模板,要求回应者按模板回复,以便快速判断对方是否符合要求;有人则更看重对方的态度,对“认真看完自己帖子内容”、尤其是能“对着帖子写回应”的人更有好感,因为这意味着“对方不是群发的问候”。
由于帖子里已经标明了部分条件,在私聊过程中,大家更看重的还是三观是否契合。如博主利兹习惯通过找话题交流,“对家务分工的看法”是她的必聊话题。在她看来,这是判断对方是否愿意共同承担生活责任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高效筛选,博主君君还会主动发起语音聊天。“文字可以思考、美化,难以判断真实的契合度,而语音比较直接,十几分钟的对话能让我捕捉到远超内容本身的信息。”君君对北青报记者说,通过一个人的说话逻辑、回应方式,包括口头禅,很快能看出彼此是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通过发帖相亲,有人找到了心仪的伴侣,有人结识了新朋友,也有人转而尝试其他相亲方式。
态度
线上交流高效无负担
自发相亲帖征婚,实质是当代年轻人在更注重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主动与传统相亲模式开启的一场碰撞。
在利兹看来,相比传统的家人安排或朋友介绍,自发相亲帖让她拥有了更多自主性。她认为,通过简单的私聊就能直接了解对方的公开动态和详细资料,再进一步交流,既高效又轻松。
曾被家人安排过多次相亲的君君认为,自发帖相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拒绝别人时不用顾及他人的面子,压力小得多。“拒绝还要顾忌介绍人的感受,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只能委婉回绝。但在线上,双方的交流更纯粹,一句简单的‘感觉不太合适’便能结束沟通。”在君君看来,这种没有负担的拒绝方式,让自己在择偶过程中更能遵从真实意愿。
除此之外,家人介绍时的关注点也让利兹十分介意。“我家里只关心对方能不能养家,却对是否是大男子主义、愿不愿意承担家务这类关乎日常相处的问题并不关心。但我觉得这些才是日后相处中最重要的方面。”利兹说道。
经验
见面别让细节败好感
在自发相亲帖的博主看来,社交圈子逐渐变窄是许多年轻人的共同困扰。结识新朋友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又希望找到合适的婚恋对象,于是他们主动在网络上寻找可能的机会。不过,无论线上聊得多投缘,大家都明白,线下见面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博主张张认为,线下见面就像开“盲盒”。她遇到过有人在线上规划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旦谈到具体生活问题就含糊其辞。利兹也有过类似经历:线上文字交流时滔滔不绝,但见面时却发现对方“说话颠三倒四,逻辑混乱”。
“我在网上也会遇到一些‘高质量’对象,但一般不会轻信。”利兹的经历告诉她,当对方的个人资料包装的过于华丽时,她会要求对方提供相关信息进行认证。她遇到过一位线上包装很完美的相亲对象,在线下见面时,对方把香肠签随手扔在了咖啡馆的桌子上。“这种行为非常败好感。”利兹说,“线上包装再完美,线下的细节真的假装不了多久。”
君君通过某生活类社交平台找到了伴侣,她认为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拎得清自己”,既能分辨心动与否、合适与否,也能主动过滤掉无效信息,不让相亲干扰正常生活。“它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哪怕过程中有过加微信后无下文的情况,也很正常,毕竟能让人心动的人本就不多。”
无论结果如何,勇于为自己征婚的人,普遍认可这种自发相亲的方式。在几位受访者看来,大家努力寻找各种渠道主动相亲,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对婚姻与爱情的渴望。
在问及有什么相亲经验可以分享给其他人时,君君说:“希望大家在寻找爱情的路上,不要因为遇到错的人,就放弃对的人和对的事。”自发相亲帖,也是他们为寻找“对的人”开拓的一种新尝试。
图片来源/AI制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