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术家们在这个西宁小山村里扎了根

时间:

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不一般,这个藏在山沟沟里的小山村,让好多艺术家来这里扎了根。

这个小山村吸引他们的魅力是什么?

土墙上斑驳的阳光、屋檐下滴落的雨珠、谷仓里沉淀的麦香,让每一种艺术都找到了生根的土壤;在这里,风不催灵感,云不赶创作,连时光都愿意慢下来等一个构思成型,这才让一群追光者不约而同地在此扎根,让散落的匠心聚成了一片艺术的原野。

正是这样一种“半乡半城”的特色避暑民宿生态边界,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呼吸余地与精神场所,也为艺术振兴乡村提供了别样的样本。

莫家沟村成了“艺术家”村

莫家沟村成了“艺术家”村,这让许多人感到新奇又诧异。

几年前的夏天,一位画家偶然踏入莫家沟村,被这里未经雕琢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莫家沟村距西宁市区18公里,连绵的山峦、错落有致的村舍、质朴的村民,一切都散发着一种原始而纯粹的美,宛如一颗被尘世遗忘的明珠。很快,他便在此安营扎寨,支起画板,用画笔捕捉莫家沟的每一抹色彩、每一丝光影。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慕名而来。

他们中有画院的老教授,带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在莫家沟找到了创作的第二春;有年轻的美术老师,渴望摆脱城市的喧嚣与束缚,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寻找灵感的源泉;还有设计工作室的主理人,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乡村元素巧妙融合,赋予古老的乡村全新的生命力。他们如同莫家沟村的植物,无需设限,无需引导,却因土壤、水与阳光的合适,自然汇聚、生长、蔓延。

据了解,目前,通过前期莫家沟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筑巢引凤”吸引流转17户村民闲置宅基地,已建立5个艺术工作室和1个展厅,在建艺术工作室3个,形成省内首个艺术家聚居地。

画家秦川,常常在清晨薄雾尚未散去时,便来到村头的田野,捕捉那一瞬间的朦胧之美;雕塑艺人苏豪伟,则钟情于收集村里的老物件,将它们重新组合、雕琢,赋予这些被遗忘的物品新的生命与意义;独立音乐人在工作室里,将鸟鸣、风声、流水声融入音乐创作,让自然的声音成为最美的旋律。

大地里长出的灵感更接地气

“80后”的大山是一位培训学校的艺术老师,他开朗地笑着说道:“目前,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在自己的二亩三分地里种植的瓜果蔬菜。”

他是去年刚刚入驻村子的,选了村里最老的一个院子,院子里苹果树下他找到了作画的灵感,他还亲手为孩子们搭起了一个温室大棚,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亲眼来看一看这些植物的生命力。

随着艺术家们的陆续入驻,莫家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风格各异的院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式的古朴典雅、西式的浪漫时尚、田园的清新自然,与保留乡愁原有土墙土瓦的传统院落相互交织,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中式花格窗里摆着西式画架,田埂上的陶罐插着塑料花与真麦穗,每一处混搭都透着对乡野的尊重与巧思。

每个院落都设有展览馆,展示着艺术家们的作品,让村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几间民宿则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了温馨的住所,让他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

见远山辽阔,见日月澄明

古老的乡村有了全新的生命力!“90后”的设计师小邓和海归妻子一起来入驻,从签约到入驻,没有丝毫犹豫,小山村也因为他们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加入变得更加有活力。

“遇见莫名湖”首届写生艺术展;“颜说”莫名湖艺术区首届女性艺术展;你好5月艺术节……

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让莫家沟村声名远扬。展览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漫步在村落间,欣赏着艺术家们的作品,感受着乡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村民们也从中看到了商机,纷纷摆摊设点,出售酿皮、锟锅馍馍、酸奶等农副产品,收入大幅增加。

双向奔赴,共绘美好未来

如今的莫家沟村,微风轻拂,麦浪翻涌,远处的莫名湖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光云影。谁能想到,这片充满诗意与艺术气息的土地,曾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村。

周末的清晨,莫家沟村的路口就停满了外来的车。游客们沿着花香满径的小路逛展,在雕塑工作室里惊叹石头如何变成奔马,在音乐工作室里听一曲带着乡音的原创歌谣……

夕阳西下,人潮散去,这些艺术家们坐在院门口聊天,看夕阳把游客的脚印晒成金色,他们埋下的艺术种子,正在乡野间长成一片风景,既滋养了自己的创作,也点亮了别人的生活。

土墙的斑驳、莫名湖的晨昏、村民闲聊时的方言腔调,都成了灵感的泉眼,让那些在都市里淤塞的创想,顺着田埂上的溪流自然流淌,这是向往的生活,艺术在院墙内新生。

莫家沟村成功了。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这种形式很是看好。“村民可以近距离感受艺术魅力,甚至带动部分村民尝试创作,不仅提升审美意识,也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形成新的文化互动模式。”

这不仅在于艺术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发展机遇,更在于乡村为艺术提供了扎根生长的土壤。艺术与乡野的相拥,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