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吃素 动起来 花猪“减肥”稳市场

时间:

“紫云宗地花猪的香味很浓,吃过的人都会惦记这一口。”近日,在贵阳市花溪区做猪肉生意的余敏敏,向记者聊起花猪销售时说:“带皮肥瘦30元一斤,净瘦肉要卖到40元。虽说价格比普通猪肉贵了一倍,可顾客从没断过,每天两头猪,早上不到9点就卖光了。”

这红火生意的背后,藏着宗地花猪过硬的品质。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宗地花猪以口感细腻、肉香皮糯闻名。更因抗病性强、耐粗饲成为当地特色畜牧品种。“正常喂养的花猪,皮肤厚度达0.55厘米,用它做的红烧肉,连北京来的科研人员都称赞不已。”该县宗地镇畜牧兽医站负责人梁中华说。

坐拥诸多优势,但相较吃得少、长得快、瘦肉多的“洋猪”,宗地花猪肥肉率高、饲养期长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过去村民上山下田靠肥肉补力气,如今健康饮食理念普及,40%的肥肉率反倒成了‘短板’。”梁中华坦言,此前农户售卖花猪时,瘦肉俏销而肥肉滞销,超市嫌肥、年轻人怕腻,让其一度陷入 “省内打转、省外难卖” 的困局。

加之300天的出栏周期比普通白猪长一倍,成年体重最多250斤,市场竞争力渐弱。2022 年以来,宗地镇饲养花猪的农户占比从 60%降至不足10%。

好产品要对接大市场,转型势在必行。

紫云自治县率先出台《紫云花猪“叫”起来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紫云自治县紫云花猪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筑牢基石。

为了填补花猪自身缺陷,该县畜牧服务中心曾尝试让花猪与杜洛克、黔北黑猪等品种杂交,希望能培育出“完美品种”。

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新一代杂交品种长大后,要么肥肉率依然居高不下,要么口感明显下降,要么产子率大幅降低,始终无法保留原有优势。

“要让花猪适应市场需求,最终确定从饲养方式破题。” 紫云自治县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田松军表示,核心就两点:“吃素加运动。”

转型从改变生长方式入手,圈养改散养,让花猪 “动起来”,精料换素食,用本地野荞菜等轻饲料替代传统饲料。

“通过增加运动量、调整膳食结构,花猪脂肪率逐步降低。”田松军表示,2023年,紫云发布《紫云花猪生态牧养技术规程》《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要求紫云花猪》,为花猪养殖企业提供指导意见。

在紫云宏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花猪通过“素食健身”已初见成效,瘦肉率有望达到 50%。

“肉质既有嚼劲又不失香味,这回真的‘瘦’出特色了。”该公司负责人杨文说,虽然花猪饲养时间长,但轻饲料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成本,目前该公司已与省外的一家大型食品公司合作,计划将花猪特色食品供应北京、上海、广东市场。

转型背后是全产业链发力,当地与贵州大学开展紫云花猪研究工作,在宗地镇湾塘村建立了保护区、开展遗传资源调查、种植特性研究、杂交性能测定及当地饲喂紫云花猪的主要青绿饲料研究等,为紫云花猪的品牌打造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宗地镇在该镇打绕村建成400头现代能繁母猪养殖基地,并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花猪产业链追溯体系,完善花猪地方标准和制定花猪生产技术规程,保证花猪种群和品质。同时,与紫云自治县农旅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从生鲜猪肉到腊制品加工,从生鲜门店到电商平台,采取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四个统一”模式,打造花猪品牌。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紫云自治县花猪实现存栏5.86万头,出栏3.28万头,产值0.78亿元。

“要做响花猪品牌,必须要走高端路线。”宗地镇党委书记范勇江介绍,下一步将按照保种、提质、扩繁、提升生长速度的工作路径,瞄准高端猪肉市场,开发特色化、多样化、多元化产品,让宗地花猪真正“走出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胡玉山

编辑 梅世桂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