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地方食闻】山西晋中:荒山里藏着“金元宝” 土地里长出“科技粮”

时间:

  平遥土地里的红薯苗在人们的悉心照料下长出了“金元宝”;昔阳山林间的连翘叶是村民眼中的“摇钱树”;寿阳基地里茁壮成长的作物是智能播种机种下的“科技粮”……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加速赋能,山西晋中“左手攥着土特产、右手握着黑科技”,进行了“多点开花”的产业实践。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晋中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生态气候环境,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把“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让“绿叶子”变成了“摇钱树”。

  在晋中市平遥县杜家庄乡仁庄村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忙着翻土浇水、弯腰栽苗,一棵棵嫩绿的红薯苗在微风中舒展身姿。这片土地多沙壤、含钾量高,产出的红薯不仅外形饱满、色泽红润,而且口感香甜软糯。如今,全村近70%的土地都种植红薯,红薯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顶梁柱”。

工人们在分拣连翘叶

  从分散种植到规模化经营,杜家庄乡通过技术革新与模式创新,让红薯产业焕发了新生机。同时,当地采用订单种植、“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春季分工引入新品种种植,秋季统一组织地头直购,吸引外地客商直赴地头收购。此外,杜家庄乡主动对接商超、电商平台,打通产销链路,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稳定提升了农民收入。

  在晋中市昔阳县界都乡柏叶底村,一场“绿色革命”正在山林间展开。走进昔阳县富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味,工人师傅有的在分拣新鲜采摘的连翘叶,有的在专注操作杀青机,有的在包装区将成品连翘茶精心封装入盒,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据了解,连翘又名“黄金条”,其嫩绿芽经过多道工序加工方能制成连翘茶。如今,连翘已从山间野草蜕变为“致富金叶”,成为健康饮品领域的一颗新星。

  昔阳县富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制茶技师王永定说:“我们现在生产的是连翘红茶,需要进行萎凋、揉捻、发酵等数道工序,公司每天能加工100斤左右。”

  近几年,昔阳县致力于将连翘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采用农户种采,企业定点收购、加工、包装、营销的方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发展。

  “目前,茶厂生产连翘红茶和连翘绿茶,深受消费者青睐。”昔阳县富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苗桂花说。

  平遥、昔阳两地用实践证明,深耕特色资源、做足“土”字文章,既能守护绿水青山,又能收获金山银山。下一步,晋中各地将持续创新发展,将地方特色产业打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支柱产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升级

  秸秆归行、苗带间深松、局域旋耕、有机物料苗带间深施、精量下种、覆土镇压……当前正值玉米适播期,在晋中市寿阳县西洛镇的山西农业大学徐明岗院士科研基地,山西省首台多功能智能精量播种机正在进行“一条龙”作业。

  播种机的驾驶室内,电子屏实时跳动的株距、行距、下种数量、单粒率等数据彰显了这台农机设备“会思考”。与传统耕作不同,它通过实时数据监测与电控系统精量控制,下种率可达98%,让玉米播种从“经验操作”迈向“数据驱动”,为粮食增产筑牢了科技根基。

  黄土地保护性耕作联盟专家组成员苗全说:“根据山西丘陵旱地特有的耕地条件,结合当地科技人员的技术要求,我们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升级改造了这款机器,满足了保护性耕作、秸秆全量还田的要求。”

  为深入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除了引进科技感十足的新型化农机设备,徐明岗团队还着力通过解决土壤健康问题,实现玉米的产能与品质“双提升”,积极探索“地力提升促增产、作物高产促高效、高产高效促高质”的“良性协同寿阳技术模式”。

  “针对黄土高原玉米生产中干旱缺水、耕地质量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提升慢的问题,我们研发了旱薄地地力提升定向培育关键技术。在抗旱方面,采用多功能智能精量播种机的条带耕作,减少土壤扰动,提高保墒能力;在定向培育方面,通过有机物料筛选、结合局域施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土壤定向培育。”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永亮表示。

  针对黄土高原玉米生产中存在的蓄水保肥能力差、水肥效率低等问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徐明岗团队围绕根层局域扩容提质、根际养分高效调控等方向开展攻关,集成创新黄土高原春玉米增产与土壤培育互馈技术模式,为玉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岳善超认为,在高效施肥方面,通过缓控释专用配方肥的应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高产栽培方面,通过品种筛选和群体优化,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在提升产量的同时,通过更多秸秆归还土壤、促进作物增产与土壤培育互馈,实现地力和产量的协同提升。

  西洛镇积极探索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从建立高标准试验示范田到智能农机精准作业,再到土壤健康系统改良,成功将秸秆还田、智能播种、土壤培育等多项创新技术落地实施,不仅提升了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也带动了农民种植理念的转变。

  西洛镇镇长杜鑫林表示,西洛镇高度重视耕地地力提升,划定科研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下一步,西洛镇将推动科研成果辐射周边村组,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耿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