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群声绘文心!奔流作家研修班学员学习札记(二)

时间:

牛兰学:纪实文学需处理好“小我大我”的关系

李春雷老师的讲座以纪实文学为镜,深刻诠释了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内核。他提出“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力”,通过个人成长过程与自己作品案例,生动展现了扎根人民、记录时代的创作理念。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他倡导的“深扎”创作观——作家需以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在时代现场捕捉人性微光与社会变革的脉动。讲座中,李老师强调新时代纪实文学既要保持对现实的冷峻观察,又要以温暖笔触传递人文关怀,这种“小我要从大我”出发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表达方式。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应当肩负起记录时代、传递精神火种的责任,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本,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建构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这场讲座不仅深化了我对纪实文学价值的认知,更点燃了以笔为舟、向世界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使命感。

丁康权:细节的细节

乙巳蛇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之夜,明月高挂在泗阳运河之上。我站在泗阳阁前廊的乾隆题字的“御码头”碑坊旁,望着一艘艘大运河来往汽轮货船破浪前行,此时瞬间想起王剑冰老师讲“散文贵在细节”的精彩画面。

细节之一:我作为作协主席,过去多次参加江苏作协举办各类座谈会和研讨会,这次还是第一次参加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倍感亲切温暖。特别是被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王剑冰老师言行一致的细节的细节所感动。清晨上课时,王老师特意邀请后排学员将椅子搬到前排来,本坐在后排的我,能够零距离聆听王老师的每个文学细节,这种感觉真爽。

细节之二:用细节渗透到宏大叙事主题之中。王老师围绕司马迁《史记》中的细节,如描写陈胜吴广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写他们胸怀大局;又讲到项羽与刘邦面对秦始皇赴泰山的壮丽画面,针对两个人物对话,王老师认为司马迁此时用细节来刻画这两个英雄人物典型性格;最后又讲到长勺之战,此次战役是继乾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这段故事中王老师反复强调司马迁对曹刿的刻画细节,并且反复要求我们学员写散文中的细节,要从典型人物中寻找文学本身的细节,不能够眉毛胡子一把抓。宏大主题的叙述,完全来自于丰富的细节描写才出彩。

细节之三:王剑冰老师细节之处还在他的细微行动。当他讲到八斗哥和春桃的故事,他作为11岁小孩陪车郎,面对众人欺负春桃嫂时,他用脚踢众人来保护大人;他讲到卖艾蒿的小女孩之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想捐给小女孩200元,帮助她,结果没成功。这些真情流露,无不呈现大作家的大爱情怀。作家的心中拥有大爱,才会笔下有大情的散文意境。

他为了满足学员们签名及合影的迫切文学需求,不顾一上午的疲惫,一直签名到下午一点钟左右。对要求单独合影者来者不拒,坦然相融。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完全诠释了一位大师文学人格最光辉的魅力。他在与所有学员签名合影结束之后,准备去吃迟到的中饭时,还专门交待工作人员将他的个人微信二维码和公众号发到作家群里。让学员们今后能够有零距离与大师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个细节让笔者深有感触。

撰写完这篇小文,已是泗阳的子夜了。运河边隆隆船笛声慢慢地逝去,月亮也悄悄地躲进云彩之中,但是我仍然没有走出王剑冰老师今天细节带来温暖的氛围之中,唤醒起我对文学乡愁的细节终极力量。

吴伟学习随感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有幸参加了奔流文学院组织在泗阳举办的第二十一期作家研修班的学习。来到之后,见到了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作家朋友,聆听了全国顶级文学大师的精彩讲课,令我感慨又感动。首先感动的是在物质化的今天,全国仍有那么多人对文学执着追求。160余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条战线。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企业高管,有的是行政事业退休干部等,他们都怀着对文学追求的梦想参加培训学习,目的是想再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已过了花甲之年,还有几位过了古稀之年,有的已小有名气,在文学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依然陆续参加学习,他们这种对文学的执着追求是多么令人感动。

名家授课,精彩纷呈,令人感动。从少年天才的顾建平老师对小说精辟论述、丁捷主席对人性与文学的密切联系、李春雷老师对报告文学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再到王剑冰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对散文深入浅出的分析,他们精彩的报告引来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我是首次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这样近距离与这些文学大家接触,近距离聆听他们授课,感到他们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令我和广大学员十分感动。

在美丽的运河畔边,沐浴着五月的暖阳,感受浓厚文学气息,以梦为马,以笔为帆,愿同学们在文学的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取得更好的文学佳绩。

戴友良学习随感

已经好久没有坐在课堂上当学生了。六十多岁的人,一坐几个小时,不打瞌睡不走神,也不想去厕所,说明老师授课很精彩,确确实实能引人入胜。顾建平老师、丁捷老师、李春雷老师都是文坛大家,处在文学的前沿地带,拨冗莅临授课,足证此班层次颇高。他们或通过点评学员习作阐述文学创作的方法,或从哲学高度论证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多面性特点,或从非虚构文学角度阐明文学作品的功能就是“讲故事”,令我受益匪浅,真的释了我的疑、解了我的惑。

作为曾经的“文学青年”,虽因从政未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但四十年未改初心,终于能在退休之后重拾痴爱而不以为晚。

参加此次研修班,我是带着明确的需求而来的。我在构思长篇小说《大别之境》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常常考虑以下问题而无结论:文学与哲学有没有、有什么关系?文学的任务是叙述故事为主还是抒发情感为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到底该如何刻画?真善美在当今的文学领域还处于什么地位、又该如何把握?人性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文学的社会批判与宣化作用究竟该如何正确发挥?文学的审美价值到底该如何体现?……等等。我期望通过这个研修班得到答案。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天的时间,我的部分问题似乎已经有了答案,让我对剩余的时间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样的活动,能让我们在大师直接的启发引导之下,精力集中而心无旁骛地、系统深入地思考问题,沉下心来进行深入的创作构思,进而更加趋向于文学通透。

若有下次,我还会积极争取参加。

杨立新学习随感

在最美人间四月天,在三千里运河最美的泗阳,能聆听李春雷老师关于报告文学创作的精彩讲座,幸甚至哉!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李春雷老师从泗阳的文化历史讲起,追寻了中国故事的来源,回溯了中国纪实文学的历史来路,用自己的创作实例,给出了新时代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体悟良多。最深有三:第一,目前报告文学创作存在的问题。李老师说,现在是繁荣的时代,也是浮躁的时代。尖锐的指出,报告多,文学少,长的多,短的少,大的多,小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是目前报告文学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这些也提醒自己,在创作报告文学的实践中规避这些陷阱。第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纪实文学。长久以来,不少学者对纪实文学存有偏见和误解,认为报告文学为广告文学。而李老师旗帜鲜明地告诉大家,报告文学要勇担时代之责,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贡献己力。这不仅是为报告文学正名,更是为报告文学创作者正胆。第三,报告文学讲好中国故事,要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在浪花奔涌的新时代,每时每刻都有精彩出现,每时每刻都有故事发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就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拨开平庸,开掘精彩。金玉良言,字字珠玑,受益良多。

崔志玲学习随感

有幸听了李春雷老师的讲座,我意犹未尽并深感震撼。首先,李春雷老师提出的新时代文学与中国故事紧密相连让我深有同感,联想我的家乡静海,近几年,无论是大到独流镇,小到胡辛庄,都陆陆续续挖掘出好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慕名前往。真的是无论哪个地方,只要你稍作打量,静心驻足,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其次,敏感就是文学,深以为然,这给自己的敏感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希望自己心永远不会荒芜,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有一颗一弹就响的琴心。第三,仅仅有爱还是不够的,还要有热爱,有酷爱,生命的激荡才能爆发出源动力,的确,从小到大,每次心情不好,压抑苦闷的时候就特别会有提笔的诉求,文字是我灵魂栖息的彼岸,是我心停泊的港湾。

目前写作对于我,只是一种需要,一个出口,李春雷老师的肺腑之言无疑是股强大的推力,也是一场及时雨,希望经过这场春雨的浇灌,我小小梦想的种子也可以发芽开花,哪怕是一朵小雏菊!

张修美学习随感

运河三千里,最美是泗阳。在这夏润万物、百卉飘香之际。八方宾客,喜聚泗阳。学友们以诗会友,追逐梦想。导师们辛勤耕耘,把舵引航。

李春雷老师是文学泰斗,学富五车。他的讲课如涓涓细流,滋润学员们求知若渴的心田。李老师课程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它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纪实文学与中国故事的演变过程,把故事分为神话、寓言、道德、传奇、历史等种类,把体裁分出了文字、文史和文学等。让人听后耳目一新,没有云里雾里的感觉。李老师讲了孔子、司马迁等先哲的贡献,还讲出了不同历史时期著名作家和作品,如韩愈、柳宗元、瞿秋白、夏衍等,把学员们对文学向往之心鼓动得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李老师指出了当前报告文学与中国故事之间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归纳为“四多四少”,让学员们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少走弯路。李老师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期亲身经历的故事,让学员们加深了解他的成长经历,让大家明白世事经历皆沧桑。最后,李老师用“由……到……”的句式,提出了对学员们的鼓励和希望。

王峰梅:风云际会的新时代,报告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聆听了“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李春雷老师的讲课,让在迷茫中探寻报告文学之路的我豁然顿悟。

体悟之一:以大历史观,在历史典籍中寻找纪实文学的“根”与“魂”。李老师从泗阳的深厚文化底蕴切入,在浩瀚无垠的历史宝库中,为我们挖掘那些散落在史书名典中的纪实文学智慧。《论语》《左传》《史记》……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屹立的一座座文学丰碑,其实在千年前就已经为中国纪实文学开辟了道路。李春雷老师用他精彩的解读告诉我们,纪实文学在中国源远流长,要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读史,认真而深刻的读史,将是迈向纪实(报告)文学之路的必走之步。

体悟之二:用灵动准确的文学语言,敏感多思的心灵,讲好中国故事。目前,仍有部分学者与读者对报告文学存有误解和偏见。除去个人认知因素,报告文学创作中存在的“报告多,文学少,长的多,短的少,大的多,小的少,虚的多,实的少”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

怎样创作出受学者认可,读者喜欢的报告文学?李老师给出答案:要从梦想到理想,从热爱到酷爱,跳出小我,用精准、灵动、简洁、有韵味的文学语言,和敏感、善思的心灵,由走进到走近,由发现到表现,由业余到专业,拨开平凡的外衣,发掘并讲述精彩的内核。

三个半小时的讲座,拨云见日,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