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游 中小学生“跟着课本去旅行”
暑假到来,亲子游占比增多。今年,“跟着课本去旅行”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家长带着孩子,亲身探访颐和园、壶口瀑布、都江堰等课本中提及的景点。当课本中描述的字句成为眼前的风景,插图变得立体,孩子们不仅被祖国大好河山所折服,也与课文作者有了更多情感共鸣。
课文成“指南”
“课本里的景点,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最近,“课本游”在社交媒体刷屏。刚放暑假,初二学生张苧琪,与家人踏上了“说走就走”的旅途,首站是壶口瀑布。他对语文课本《壶口瀑布》印象很深,能全篇背诵。
“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每次去读,他都被这些句子所震撼,但始终如隔着一层朦胧的纱幕,不止一次问妈妈:“真有这么壮观吗?”妈妈给出肯定的回答,当即和孩子约定,放假就去现场亲身感受。
同样,家住奥林匹克花园南区的刘晨旭,计划暑假带女儿去北京参观颐和园。女儿上小学4年级,对语文课学过的《颐和园》念念不忘,“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文字很生动,描绘的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景点,让人身临其境。女儿心向往之,刘晨旭决定满足她的心愿,去趟颐和园,按照课本上的线路走一遍。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课本变成了亲子家庭出游的“旅行指南”。去哪儿玩,怎么玩,答案就在课本上。
知识“活”起来
对于学生来说,当课本上出现过的景点变成生动鲜活的现实,无疑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中考结束后,家住康乐苑社区的朱女士,就带着儿子来到湖北宜昌,搭乘游轮,感受三峡魅力。儿子上初二时,曾学过一篇郦道元的文言文《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课文不长,但详尽描述了三峡秀丽的自然山水,勾起无限遐想。这次出游,一家人领略了山川风物之灵秀,儿子频频感叹:“实地感受后,文字鲜活起来,更能体会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在小红书上,不少家长赞同:想要感受《升国旗》,必须去天安门;想要理解鲁迅,要去一趟绍兴。带着孩子抵达课本提到的地方,走进万卷书里的“诗与远方”,比单纯的“逛吃”更有意义。
行走的“课堂”
前段时间,市民孟雅洁带着儿子浩浩去了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午后阳光正好,波光粼粼的水面如同无数跃动的碎金。
来此处旅游,是因为孩子小学4年级刚学过《趵突泉》。浩浩蹲在泉边,观察了许久,眼前所见,与课文中描写别无二致。
打开中小学语文课本,有太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在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列举了课本上的“旅行地”,如,二年级课文中有鹳雀楼、庐山瀑布、黄山奇石等,三年级课文中有天门山、洞庭湖、赵州桥等,五年级有圆明园、黄鹤楼等。有家长表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定要带上孩子挨个去打卡,把课本里的景点都逛一遍。
一位初中语文老师表示,“课本游”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动写照,相当于行走的“课堂”。真实的看见和感受,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能让孩子获得更鲜活的体验。
家长如果正为出游计划而发愁,不妨带着孩子实地感受课本里的中国有多美。
并州新闻 记者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