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思维组织好新时代科普 写在浙江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开启之际③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撰稿人 侬民
在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科普实践给出了生动诠释。这里不仅建有国际一流的地理信息科技馆,更创新推出“小小测绘师”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通过无人机操作、卫星遥感解读等实践,感受地理信息的魅力。同时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科普资源,形成“产学研展”一体化的科普新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避免了科普资源的重复建设,更实现了各方优势的互补共赢。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图源 德清发布
然而反观一些地方,科普工作仍停留在“摆摊发传单”“挂横幅办讲座”“拉人头听讲座”的传统模式,内容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竞争“内卷化”问题突出。不仅劳民伤财、浪费资源,也难以真正满足公众需求。
这就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地方的科普活动门庭若市,有些却门可罗雀?为什么有些科普资源利用效率高,有些却闲置浪费?
新时代呼唤新思维,新使命需要新作为。新修订的《科普法》和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都明确指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并具体明确了六类主体、两类重点人群的科普责任。然而,责任明确不等于效果自然显现。如何将这些规定落到实处,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去组织。
一
何为创新思维?
社会学家孙立平教授曾经讲过的一些经典段子中也提及过一个启示: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内卷,往往是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
科普工作也是如此。
如果各地各部门虽然按照新的要求开展工作,但各自为政、同质竞争、低水平重复,就会陷入“有数量缺质量、有形式缺内容”的“内卷”困境。破除这一困境,不仅要求新,而且要求异、求变,也即常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在一个系统中错位发展,互相补充,共同发展,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创新思维。
二
用创新思维做科普,要强化系统思维、生态位思维,不同主体在生态系统处于不同位置,发挥着不同职能。在浙江的实践中,我们尝试探索“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创新路径。
政府善于“统筹布局”。各级党委、政府将科普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科技创新同部署、同推进。各行业管理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组织本行业本领域科普活动。政府还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科普。科协组织作为科普主力军、政府的得力助手,牵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搭建全省统一科普资源库,组织各方力量开展社会化、经常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开展国际科技人文交流。

8月17日,嘉兴乌镇青少年科技嘉年华现场。图源:新华社
市场勇于“展现身手”。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科普工作的主体。阿里云对外开放科技体验馆,让“通义千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与公众实现零距离接触;海康威视推出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吉利汽车开放智能制造基地;老板电器建成“全球烹饪体验中心”,开展烹饪研学科普。

8月24日,由浙江省科协主办,浙江省科企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承办的新质生产力科普馆实践研学活动第一期开展。图为小朋友们在阿里云新质生产力科普馆,系统学习了解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识。 来源:浙江省科企新质生产力研究院
据统计,全省已有200余家企业面向公众开放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或科普教育基地。企业通过科普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培育了潜在市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社会乐于“有机链接”。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的有效联动,往往需要社会来有效链接。202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科普联合会,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融合发展的社会化科普机制。主体与主体之间通过社会有效“缝合”,互促发展。目前,每年有近10万科技志愿者活跃在之江大地,其中既有两院院士,也有基层科技工作者;既有退休老专家,也有在校大学生。正是社会力量的有机“缝合”,科普工作才有了最牢固的根基。

2023年9月17日,Sci2U年度大会暨余杭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在杭州市余杭区举行。会上,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揭牌成立。 图源:浙江省科普联合会
这种“乘法效应”而非“加法效应”的创新安排,体现的是一种深睿的治理智慧:市场能解决的事,绝不让社会去处理;社会能解决的事,绝不要政府干预。三者各司其职,相互补台,有机融合,共同推进。
三
用创新思维做科普,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普中的“第一发球人”角色。不管科普形式怎么创新,传播方式怎么变化,科技人员永远是科普的源头活水。在之江实验室,科研人员定期举办公众开放日,用通俗语言讲解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在浙江大学,教授们组建科普团,深入中小学开展“科学第一课”。这些做法,让高深科技变得接地气、有温度。因此,每一场科普活动的背后都必须站着科技人员,这是科普的底气。

2025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职称评审通知。 来源:浙江省科协官网截图
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公众自觉接受科普的主动性。公众不应是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主动参与者。在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孩子们可以体验“小小测绘师”,亲手操作无人机;在绍兴柯桥,纺织企业开设体验工坊,让市民感受智能制造的魅力……通过这些互动体验,公众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因此,公众主动参与科普活动,自觉接受科普,这是科普的底线。

2025年浙江(杭州)全国科普月,杭州上城区小学生科普小品表演。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科普不能没有底气,亦不能突破底线,变成自娱自乐的自嗨剧。
四
新时代的科普工作,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带来了科普内容的创新,也提出了科普伦理的新课题;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既拓展了科普渠道,也增加了辨识科学谣言的难度。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唯有坚持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创新内容,让科普更接地气;创新形式,让科普更具吸引力;创新机制,让科普更可持续。
正如一位科普工作者所说:“科普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填鸭,而是启迪。”对青少年来说,科普就是播种机,在他们幼小心灵中播撒科学种子,对创新创业者来说,科普是一根火柴,点燃他们创新创业的火把;对领导干部来说,科普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传播科学决策的方法;对每一位普通公众来说,科普就是一把钥匙,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
期待这个科普月,成为浙江科普工作创新的新起点;期待创新思维如星星之火,点燃之江大地的科学热情;期待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发力,让科普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当我们真正用创新思维组织好新时代科普,科学的光芒必将照亮每个角落,创新的种子必将播撒每片心田,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澎湃动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