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只讲单量,不提客单价就是耍流氓

时间:

文 | 即时刘说

终于在本周一,各大外卖平台集体均未官宣订单量或其他增长数据。实际上,自上周晚点 LatePost 报道淘宝闪购订单量反超美团之后,这场如火如荼的外卖大战的第一个阶段便已悄然告一段落。

回顾这段时间,大众和媒体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各平台公布的订单量上。从京东率先宣布实现百万日订单起,到淘宝被报道日订单过亿,外卖大战在巨额补贴的强力推动下,将原本最高 1 亿的日订单量硬生生推高至 2.5+亿单。如此迅猛的增长背后,泡沫之严重不言而喻。

尽管在此期间,各平台纷纷使出浑身解数,通过宣传机器围绕订单增长、商家增长、品类增长、区域增长等方面大做文章,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三大平台却均对客单价这一关键指标只字不提。原因其实很简单,在泡沫笼罩之下,客单价的数据惨不忍睹。

现实中,订单量成倍增长,而利润却不断下滑的商家案例比比皆是。不管这些成本最终是由商家自行承担,还是由平台补贴兜底,谁都无法否认订单量越高客单价越低的残酷事实。

倘若将追求订单量视为外卖大战的开局之战,那么接下来的客单价之战无疑才是决定这场大战最终胜负的核心关键。在这场补贴大战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许多潜在用户,也为各平台企业业务引流不少,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中混入了相当比重的 “羊毛党”。这些人纯粹是冲着薅羊毛而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稳定消费群体,他们也正是各外卖平台首先需要淘汰的对象。

对于真正有消费潜力的种子用户,平台则需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去筛选,比如推出会员措施、优化品质外卖或商品等。毕竟,谁能获取更多这类优质用户,谁才能在这场竞争中真正掌握主动权。

需要明确的是,这部分用户绝非仅仅依靠补贴就能长久留住。真正吸引他们的,是品质,无论是餐饮领域的品质外卖,还是即时零售所追求的 “多快好”,都是赢得这部分用户青睐的重要筹码。

从宏观的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外卖行业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单纯依靠订单量就能衡量其发展健康程度的阶段,毕竟就连现在只能敢做淘宝闪购配角的饿了么,也曾经在单量上独占鳌头。

相比较而言,客单价反映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单次消费的金额,更从侧面体现了平台所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以及用户对于平台的忠诚度和依赖度。高客单价意味着用户愿意为平台提供的品质、便捷性等附加价值买单,这对于平台构建稳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

以餐饮外卖为例,当平台过度追求订单量而忽视客单价时,商家往往会陷入两难境地。为了迎合平台规则获取更多流量和订单,商家不得不参与各种低价促销活动,这直接导致商品定价被压低,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长此以往,商家可能会为了控制成本而在食材、制作工艺等方面偷工减料,最终影响餐品质量,损害消费者体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对于那些注重品质、不愿随波逐流参与低价竞争的优质商家来说,在这种只看重订单量的环境下,反而可能因曝光度不足而难以生存,进一步破坏了行业生态的多样性和健康性。

再看即时零售领域,同样面临着类似问题。若平台只关注订单量,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不断推出低价补贴策略,可能会吸引大量对价格极度敏感的消费者。但这些消费者往往缺乏忠诚度,一旦其他平台推出更优惠的活动,便会迅速流失。

对于那些真正追求高品质、高时效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低价策略并不能满足他们的核心需求。他们更希望在即时零售平台上能够快速找到自己心仪的优质商品,并享受到高效、可靠的配送服务。如果平台不能通过提升客单价来实现盈利,进而投入更多资源用于优化供应链、提升配送效率和商品品质,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并留住这部分高价值用户。

在当下的外卖大战中,各平台若想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就必须将目光从单纯的订单量转移到客单价上来。

一方面,平台需要优化补贴策略,摒弃以往那种大水漫灌式的补贴方式,将补贴精准投向真正有消费潜力、愿意为品质买单的用户群体。通过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等手段,为这部分用户提供专属的优惠和服务,提升他们的消费体验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平台要与商家紧密合作,共同提升商品和服务的品质。平台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和监管机制,鼓励商家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并为优质商家提供更多的流量支持和营销资源,帮助商家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平台还可以引导商家优化商品结构,推出更多高附加值的商品或套餐,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整体客单价。

此外,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消费品质和体验。他们愿意为了更好的商品和服务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因此,平台应该顺应这一消费趋势,积极打造品质消费场景,通过提供优质的商品、高效的配送服务以及良好的售后保障,吸引并留住这部分追求品质的消费者。

当然,截止目前,美团在客单价方面仍占据一定优势,对于已经打赢第一回合订单攻坚战的淘宝闪购,是否能继续打赢客单价之战,现在仍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订单量打的是财力,客单价打的才是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