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扇门,化解万千愁!澄海隆都探索基层善治新路径
“今天再次约你们双方过来,是要就前几天协商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确认,没问题就来签署协议书,今天平安法治办、司法所、妇联的工作人员都在场,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这是发生在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的工作日常,一件矛盾纠纷即将被成功化解。

群众走进综治中心“一扇门”,让各类矛盾纠纷找到“出口”,一件件烦心事得到解决,一张张舒展眉眼的笑脸,正是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有力回响。
近年来,隆都镇锚定“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总体目标,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为牵引,打造“一站化解+全链受理”硬核治理平台,构建“开门受理+主动排查”多元化解模式,推动综治中心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深度转型,致力于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探索出一条基层善治新路径。
只进一门,解开群众“千千结”
走进隆都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室、网格工作室、社会心理服务室、部门进驻工作室、监控研判室、群众接待大厅“五室一厅”配备齐全。
无论是邻里之间的小矛盾,抑或是涉及法律政策的大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之道,真正实现群众诉求的快速响应和矛盾纠纷的源头化解,让群众“只跑一地”“只进一门”。
“镇委统筹协调政法各单位、妇联、执法队、城管、农业、公服、经发办等职能部门,以常驻、轮驻、随驻等方式进驻综治中心。”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该镇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对镇综治中心进行升级改造,辖区各类调解组织、志愿服务队、治安联防等资源力量,进一步搭建起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防控、维稳信访等功能于一体的镇级综治中心,夯实了隆都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硬件基础。
有了完备的物理空间和人员力量,让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转变。而工作机制的创新,则让矛盾纠纷化解实现闭环管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访前,确保矛盾纠纷排得出、接得住、调得好。

一方面,镇综治中心高效响应群众需求,精准分流办理事项。对于简单事项,如政策解答、轻微纠纷,中心通过调解员或法律顾问现场处理,实现“即时办结”。针对复杂问题,则依托“粤平安”信息平台及内部办文平台,分流转办至各职能部门,明确办理时限并全程跟踪督办。
除了在综治中心接待来访群众、调处矛盾纠纷,镇政法综治干部也主动下沉一线,到田间地头、到当事人家里、到村委会开展平安大走访,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让群众的烦心事迎刃而解,实现群众需求“零距离”。2024年至今,镇综治中心共接访、约访73批118人次,下访约80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2宗。
此外,隆都镇综治中心充分依托“粤平安”平台,根据15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划分为99个网格,配备网格长31名,网格员99名,组织基层网格员加强日常巡查、登记、信息录入、事件报送、处理跟踪和情况反馈等工作,一大批苗头性风险隐患、矛盾纠纷都得到妥善处置。
在巡查中发现纠纷苗头,在酷暑天发现走失老人,在深夜发现走失儿童……这是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的一些插曲。“多亏网格员天天巡逻,很多小问题小纠纷他们都能及时发现!”群众的认可折射网格化治理效能的提升。2024年,该镇共登录系统上报化解网格事件3320宗,办结3320件,办结率100%,切实用“小网格”网住“大民生”。
榕树之下,人人都是调解员
基层治理现代化,既要“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更要“百花齐放”的品牌化。隆都镇聚焦治理重点、难点,整合多元共治力量打造“精专路径+治理IP”调解矩阵,构造多层次、立体化纠纷调解格局。
在隆都镇有一群得力调解能手,他们不是年轻的专业律师团队,而是一支平均年龄“60+”的“五老调解团”。他们凭借着“人熟、地熟、情熟”的天然优势,主动学习培训、注册登记成为人民调解员,并于2024年10月成立人民调解派驻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利用“乡土调解”+“法律保障”模式,于诉前顺利调解了30宗纠纷案件,涉及金额近500万元。其中,调解小区物业费纠纷案件7起。今年1月,该团队便调解了两起由法庭移交的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物业费纠纷案,经合力调解,双方达成共识,当场签署人民调解书。
近年来,隆都镇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纠纷调解也成了隆都镇深化为民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部分。
立足为游客和旅游从业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纠纷解决平台,2024年6月,隆都镇依托前美村古村落文旅资源禀赋,创新创立汕头市首个镇级“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通过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村治保力量及广东法标律师事务所专业资源,构建起“三调联动+跨界协作”的多元解纷机制。
该调解室有效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调解实践,用“一杯工夫茶”“一句潮汕话”营造亲和调解氛围,增加调解工作的人文温度。自工作室设立以来先后成功化解了6宗矛盾纠纷,游客满意度达100%。
隆都镇旅游纠纷调解工作室突破了传统调解模式,塑造了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基层治理品牌,以“一站式调处、全流程服务”为核心理念,将“法”与“旅”融合发展,为全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护航新动能。
“听民意—容成事”调解品牌是隆都镇扎实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释放社会潜能,激发共治活力的另一个典范。
榕树之下,人人都是调解员。

网格员、“五老”人员、村委治安主任、妇女主席发挥人熟、地熟和情况熟的优势,积极在十八丛榕下参与纠纷调解,将“法理情”融入街头巷尾的“茶话会”。2024年及时调停化解了口角纠纷10余宗,有效控制了矛盾纠纷上行,避免“小矛盾”变“大冲突”。
南方+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澄宣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郑淼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